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中考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 >>
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5-04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一、卖油翁
   1.字词句式
   (1)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2)一词多义
   ①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其: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其:代词,代葫芦,译为“它的”。)
   ②以:以我酌油知之(以:介词,凭。) 以钱覆其口(以:介词,用。)
   ③射:尝射于家圃(射:动词,射箭。) 尔安敢轻吾射(射:名词,射术。)
   ④而:释担而立(而:表顺接。)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而:表转折。)
   康肃笑而遗之(而:表修饰。)
   (3)古今异义
   但手熟尔(但:只,不过。今常用为转折连词。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尔、吾:人称代词。尔,“你”的意思;吾,“我”的意思。现已无此义。安: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讲。)
   (4)词类活用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做动词,看轻。句意:你怎么能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康肃笑而遗之(“遣”:使动用法,“使……走”,打发。句意: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汝亦知射乎(“射”:动词做名词,射术。句意:你也知道射术吗?)
   2.人物形象:卖油翁是以高超的“酌油”技艺制胜对方,文章细致地描写他的“酌油”动作,与他的“惟手熟尔”的依据相呼应,突出他以理服暴、以柔克刚的性格;对陈尧咨的射技,只用了“十中八九”一笔作交代,而对他的恃技骄横,则作了较详的描写。
   3.故事道理:熟能生巧、艺无止境
   
   二、三峡
   1.字词句式
   (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句意: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绝:断绝。) 绝 多生怪柏(绝:极,最。)
   (3)古今异义
   ①或王命急宣(或:有时。今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②至于夏水襄陵(至于:是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4)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奔驰的快马,动词做名词。)
   ②林寒涧肃(寒:清凉;肃:寂静。寒、肃,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③空谷传响(空谷:在空荡的山谷里,名词做状语。)
   2.练习回顾
   课文写出了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试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先写山高峡深,连绵不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连绵不断。“重岩叠障,隐天蔽日”是写山高峡深。
   次写江水大而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水漫上大山,波浪大而阻隔上下交通。“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迫不得已要复王命,顺流而下,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一天就到了,那速度即使骑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这种对比烘托,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那速度是多么快。
   再写春冬之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素湍绿潭”是春冬江流的影态,不像夏日奔腾浑浊,自然“回清倒影”,“绝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虽是春冬之时,也一派生机,所以“良多趣味”。
   最后是写“晴初霜旦”的特殊景观,其时“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从山水到猿啼,写出了三峡特有的风貌,文字准确而简约。
   
   三、古文二则
   1.字词句式
   (1)通假字:亡何(“亡”通“无”,读wú。“不”的意思。句意:不久。)
   (2)古今异义
   ①而翁知我(而:你,你的。今常用于连词。句意:你父亲把我当知己。)
   ②是年(是:这,代词。今常用于表判断。句意:这年。)
   ③盖聪明蕴蓄者久矣(盖:大概,表示推测。今常用于锅盖、盖房、盖图章等义。句意: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久的缘故吧。)
   ④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去:距离。今常用于从哪儿出发到哪里。几何:多少。今常用于几何学的简称。句意:周朝、宋朝相隔多少时间了?)
   ⑤此非常儿也(非常:不寻常。今常用作“十分”、“极”讲。句意: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3)词类活用
   ①而翁知我(知:活用为意动,“以……为知”。)
   ②卒辇而致之(辇: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车子运”。)
   ③日数千言不肯休(日:名词做状语,“每天”。)
   (4)一词多义
   ①亡:亡何(亡:通“无”,不。句意:不久。) 其人亡(亡:死亡。)
   ②以:何以(以:凭借,介词。句意:凭什么。)
   以千金(以:把,介词。句意:把千金……)
   无以应(以:与“无”组成固定词,当“无法”讲。句意:无法回答。)
   ③几:几何(几:与“何”一起为“多少”的意思。) 几二千年矣(几:差不多。)
   ④何:何以(何:疑问代词,什么。) 几何(何:与“几”一起当“多少”讲。)
   2.思想内容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通过记叙蔡勉旃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可见蔡勉旃是一个具有“重诺责,敦风义”的高尚品质的人。
   《戴震难师》通过记述戴震这个尚处于启蒙时的儿童,用“后人是不可能知道前人的事情”的问题来追问老师的事情,表现了戴震具有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3.练习回顾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你赞成不赞成“以千金克之,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
   “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例:赞成这种做法。作为真正的知己当然应以信任为基础,多少人对朋友以性命相托。何况只是“寄人千金”,试想,如果缺乏信任,互相防范,彼此猜忌,这样的朋友还是朋友吗?不赞成这种做法。我们对朋友应予以信任,但这种信任应有一个度。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是生死相交的朋友,时过境迁,也难免会发生变化。为了金钱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事例还少吗?所以在当代的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也可避免邪念产生。
   4.相关链接
   关于诚信的名言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有诚故信,无私故威。——(宋)张载
   至诚则金石开。——恽代英 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陶行知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仁慈和诚实,不仅提高了人的品格,也升高了国家的国格。 ——(美)华盛顿
   
   四、陌上桑
   1.主要内容:《陌上桑》通过美丽无比的采桑女子罗敷拒绝使君邀请的故事,歌颂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
   2.名句鉴赏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一段诗句是侧面烘托罗敷的美丽。“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因欣赏罗敷的美貌而“捋髭须”、 “脱帽着帩头”、“忘其犁”、“忘其锄”,如此更突出了罗敷的美丽。
   
   五、诗五首
   1.思想内容或名句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的第一句以起兴开篇,点明时令,融情入景,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僻壤的同情和悲痛。第二句叙事,用跋涉五溪简述路途的遥远与艰难,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关怀与挂念。第三、四句运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这一奇特的想象,既饱含着对友人的无限同情,将相思情意托付同照两地的明月带给对方,又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真挚友情的深情歌咏,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江南春》:全诗通过对江南景物典型化的描写,反映了他对江南景物无限赞美和向往的情怀,表现了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它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襟怀和人生精神,借写飞来峰表明自己的革新主张是高瞻远瞩的正确认识,所以敢于革新,敢于向保守势力冲击。
   《望岳》:作者通过描写看到泰山巍峨的雄姿而引起的赞叹和遐想,表现了青年时代的抱负和理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它化用了孟子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的意思,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观沧海》: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托月送友”的情怀。下面的诗句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怀。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故乡与游子天各一方,但是明月既照游子,也照故乡。看到了明月,就仿佛看到了故乡。
   (2)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的情怀。虽然古人、今人都看月,但严格地讲,看的不是“同一时”月。因为明月是常驻的,而人生却是飘忽不定的。既然如此,但愿人们生活得愉快(“当歌对酒”),让人生像“月光”那么永久常驻(“月光长照金樽里”)。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无限思念的情怀。诗人与远方的友人“相望不相闻”,虽可共赏明月,却不能相见共语。那么怎么办呢?“我愿化作一道光追随着月光,照到你的面前。”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中考文言文预测(语文版)
2010年安徽省中考文言文复习16篇(语文版)
语文版中考文言文习题精选
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策略ppt课件2
初三文言文阅读训练(语文版)
2007年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荟萃
语文版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语文版初中文言诗词曲知识梳理
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复习(语文版)
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